恐怕沒有一家汽車廠商,會忽視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。擠破腦袋似地在中國合資建廠,進而從中分得市場一杯羹,早已成為很多國際品牌的必選動作。
通用旗下的歐寶汽車卻是個另類。原大眾汽車中國區總裁、現歐寶汽車總裁倪凱銘,作為一位“中國通”,他應該很清楚中國市場的分量,但他卻表示“進入中國市場的成本太高”,對于在中國建立生產線的想法表示拒絕。他認為,“進入中國市場淘金不是一個有意義的事情?!?/p>
倪凱銘的說法,也與歐寶新任董事長卡爾-托馬斯·諾依曼保持了高度一致???托馬斯·諾依曼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表示,由于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將花費數額巨大的資金,歐寶將不會在中國市場投資建廠生產歐寶汽車。
曾在上個世紀一度成為歐洲最大汽車制造商的歐寶,很長時間以來都在下坡路上滑行,盡管不時得到通用的“接濟”,但虧損、裁員、關閉工廠,還是成為媒體新聞中歐寶的關鍵詞。而且,相對于那些在市場上活得異常滋潤的車企,僅去年就虧損了18億美元的歐寶,表現也不盡如人意。僅以其在中國的銷量來看,由于歐寶品牌根基不穩固、渠道建設嚴重滯后等原因,這幾年一直維持在年銷四五千輛的水平,這讓它在中國越來越被邊緣化。在這種情況下,歐寶要在中國市場加大投入,甚至是建廠造車,也的確有些勉為其難。
客觀地說,歐寶汽車,本來也是想在中國市場有所作為的。前不久的上海車展上,歐寶一口氣帶來了三款國內首發新車——英速亞運動旅行轎車、新雅特GTC以及新款賽飛利。歐寶這一次發出這么大的力道,顯然是要借海外市場發展挽救頹勢。雖然這其中有無奈的成分,但也確實展示了歐寶在中國市場雄起的決心。
與此同時,歐寶也在營銷方面加碼。在這次上海車展的首個觀眾日,不少觀眾從場館出來后,發現自己的車上被貼了一張“處理告知單”,上面寫著“大眾臉,沒法出眾”、“豐光一時,田園一世”、“長的標致,不夠別致”以及“有福相,少特點”等評價,“請盡快進行‘非大眾’換代”則出現在了每張貼條的尾部,大眾、豐田、標致、福特等主流大眾化品牌集體“中槍”。幾天后,歐寶在官方微博以“非大眾提車通知單”系列海報發聲,為貼條事件負責。
所有這些,可以看作是歐寶發出的“挑戰書”。但對于歐寶來說,它所面臨的市場挑戰其實更大。
首先,如果歐寶不在中國生產,高昂的進口關稅就是它繞不過去的坎兒。試想一下,同樣的車型,進口車的價格要比歐洲市場高25%,有幾人肯為它買單?其次,已經自認“小眾”的歐寶,在每年四五千輛的銷量基礎上起步,如果不在中國市場上加大投入,要想取得重大的市場突破,實在太過異想天開。
更何況,且不說歐寶要遭受其他品牌的擠壓,就是面對自家兄弟品牌也處于劣勢。以英速亞和新君威為例,兩者是相同的平臺,而英速亞高達32.5-37.5萬元的價格,對比新君威20.99-28.39萬元的指導價,性價比太低。如果再計入售后服務網點少等不利因素,歐寶想在中國市場發達,幾乎沒有可能性。
縱觀那些國際品牌,都無一例外地通過合資、建廠等方式廣接“地氣”,才求得了在市場上的風生水起。如今,中國的汽車市場早已過了對國外品牌如饑似渴的時期,不客氣地說,任何一個品牌的進入或退出都無關大局,錢緊的歐寶不來也罷。只是,歐寶在向中國Say no的同時,已經注定了中國的消費市場會對歐寶說不!或許,歐寶只能繼續小眾下去。(高德起)標簽:
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,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,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。東莞外來工群像:每天坐9小時 經常…66833